萬般皆上品,唯找使命高☝🏻
【高中教育的目的是?】
日前華視採訪,問我學測放榜新聞會有什麼問題?當時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明為何這樣的新聞,會對台灣的高中教育有很大的傷害。
我先說個例子。前陣子過年,年輕人過年回老家的時候,最痛恨親戚們問自己還有堂兄弟姊妹們:「你現在做什麼工作?薪水多少?」
你的工作可能是在哪個基金會工作幫助弱勢的孩子;你的工作可能是在出版社工作,出版你最喜歡的領域書籍;你的工作可能是在當社工師在輔導需要幫助的人;你的工作可能是在當護士,照顧需要你的病人。
這些工作都是非常有意義的工作,但很多親戚不懂。當你說出了你的工作多有意義,他們沒被打動。但當你報出了你的薪水時,他們開始騷動了!一位阿北不屑地說:「蛤,一個月才X萬喔?比我兒子少好多。你這樣不行啦,要換好一點的工作啦!」
你明明在做很有意義的工作,結果這些不懂的人,卻是用薪水高低來衡量你的工作、說你的工作不好。你會不會覺得很幹?超幹的!
為什麼這些親戚總是用薪水來衡量工作的好壞?因為工作的「意義性」無法比較。當他們得到「薪水」這每個工作都有的量化數據時,「薪水」變成了親戚們唯一可以「比較」年輕人工作好不好的「唯一指標」。
如果說在你們家,爸媽認為要得到親戚的肯定是很重要的事,你可能就得被迫去找薪水更高的工作。即使那些工作你覺得很沒有意義,但也不得不去做。
好,我們回過頭來看高中。我們先問一個問題:請問大家認為,高中教育的目的是什麼?
如果你認同高中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能考上大學就好。那...可以先跳過我這篇文章不要看了。
如果你認同高中教育的目的,不應該只是讓學生能考上大學就好,而是應該還要給學生好的教育,幫他們培養考試以外的能力、讓他們有成為未來好公民的各種素養(科技、公民、媒體、etc.)。那我們來看報榜新聞會造成什麼樣的問題?
一個辦學很用心、做很多有意義的教學設計、幫孩子建立能力的好高中。他們做了許多好的教學,但社會上大部分的家長對教育不是那麼了解也不在乎。家長只想知道,哪一家是「比較好」的學校,他們才知道要把孩子送去哪唸書。他們需要一個可以比較的「共同指標」。
而每當學測成績發布後,各校大肆報導滿級分人數、考上第一志願科系人數之類的新聞。「滿級分人數」跟「第一志願人數」,就如同前面過年回家例子的「薪水」一樣,變成家長心目中比較學校好壞的唯二指標。
這對用心辦學的高中會造成什麼樣的衝擊?不管多用心辦學,家長還是用「滿級分人數」跟「第一志願人數」來衡量是不是「比較好」的學校。
當少子化、每個學校都擔心學校生源不足的時候,你覺得學校有多少餘裕能好好的用心花時間去設計給學生好的教育,幫他們培養考試以外的能力、讓他們有成為未來好公民的各種素養?
在少子化的時代,學校要能夠活下來才是最重要的。如何在大部分家長衡量學校好壞的「共同指標」下表現得好,變成高中最在乎的。學校都活不下來了,還在乎搞什麼好教學、搞什麼有意義的教學?
報榜新聞之惡,不在於學生是否被強迫受訪。而是在於經過鋪天蓋地的報導,「滿級分人數」跟「第一志願人數」變成了台灣大部分家長唯二用來衡量學校好壞的共同指標。
用心辦學的高中,無法得到應有的肯定。
擔心生存的高中,把「滿級分人數」跟「第一志願人數」變成學校教學的重要指標。
到頭來,高中都沒辦法安心的去做好的教學(好的教學不等同考大學一定考得好)。高中教育的目的,繼續被認為就只是讓學生能考上大學就好了。
考上大學就好,這真的是你我心目中的高中教育的目的?
高中必須要有自覺,唯有一起從這樣的桎梏脫離,讓自己不再被唯二指標綁架,才有機會讓好老師們放心去做心目中的好教學。台灣的社會也才有機會開始思考,除了這兩個指標,我們是否有別的方式來衡量一個學校的好壞?
這才是台灣教育邁向未來改變的開始。
後記:
我也敦請台大以及其他台灣排名在前面的幾所國立大學,請在四月多大學放榜時,不要再發布哪所高中考上貴大學多少人的新聞。
大學們,請不要再讓這樣的「惡」繼續殘害高中教育。
(歡迎分享)